11月,对于毛泽东第一位妻子杨开慧烈士来说,是个不同寻常的月份。她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乡板仓(今湖南长沙县开慧镇),1930年11月14日牺牲于长沙浏阳门外。杨开慧烈士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最早的优秀党员之一,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无论在革命蓬勃发展时期,还是在百色恐怖的岁月,她都以满腔的热情,追随毛泽东同志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受到良好家庭熏陶的杨开慧,从小爱读书、爱劳动,学习刻苦用功,是个身材苗条、才华出众的女子,她与毛泽东的相识,源于她的父亲杨昌济。杨昌济是一个思想进步、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伦理学老师。在开慧13岁那年,父亲留学回国,应聘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开慧随全家迁至长沙城里,转入稻田女子师范附小读书。当时, 第一师范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经常在杨昌济先生的家里聚会,纵谈天下大事,研究革命道理。杨开慧经常作一个沉默而热心的旁听者,为他们的谈论所吸引。她钦佩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深刻见解,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女孩子。
1918年夏,杨昌济受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随父亲来到北京,因父亲长期患病,她没有进学校读书,在父亲的指导下,坚持自学。在此期间,毛泽东、蔡和森为筹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也先后来到北京,常到杨昌济家里来看望先生,杨开慧又有机会聆听他们纵论国事,抨击时政。在毛泽东帮助下,她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开始接受一些民主革命的新思想。毛泽东还把自己写的日记和学习笔记借给她阅读,增进了彼此的信任和了解。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杨开慧进一步接触新思想、新思潮,正当她在父亲病榻前为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而感到兴高采烈时,她的父亲杨昌济于1920年1月不幸病逝。开慧不得不随家人扶灵柩南下返回长沙。不久,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她进入长沙福湘女中读书,这时,她的反抗性格开始显现。这是一所外国人开办的学校,规定每星期日要集体做“礼拜”,可她偏偏不去。当时女同学习惯留长发,她却带头把头发剪短,还在《福湘周刊》发表文章,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揭露宗教的虚伪。她主张解放女权,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要求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制度,还为周南女校一位教师逼死出身贫苦的妻子一事,和同学们一起,愤怒地控诉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她的这些活动,引起了学校当局的注意,把她看成“危险分子”,扬言要把她赶出学校。恰在这时, 知识界提出了“男女同校”的主张,她便串联了5名女同学,毅然离开女校,进入岳云中学读书,成为湖南男女同校的第一批女生。
1920年8月,毛泽东等为了传播进步思想,在长沙成立了文化书社,杨开慧积极参加了文化书社组织的一些活动。不久,她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团员。就在这时,她和毛泽东在长沙举行了俭朴的婚礼,结为革命伴侣。她一不坐花轿,二不要嫁妆,三不用媒妁之言,自由与毛泽东结合,以示“不作俗人之举”。
1921年夏,毛泽东同何叔衡一起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成立,毛泽东任书记。根据一大精神,中共湖南支部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作为中共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毛泽东兼任主任。这一年,杨开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2年,毛泽东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任区委书记,杨开慧负责党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他们把家安在了长沙市郊小吴门外的清水塘22号,这也是区委所在地。她经常往来于文化书社、船山书社、望麓园等党的秘密联络点,传送党的文件和指示,收集工运动态和秘密情报。她还经常接待各地来访的工人代表,热情向他们宣传党的主张。同时悉心照料毛泽东的生活起居,使毛泽东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日益繁重的革命工作。
1923年4月,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工作。杨开慧带着岸英和刚出生不久的岸青也来到上海,协助毛泽东开展革命工作,同时,同向警予一起组织女工夜校。
1925年2月,杨开慧随着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协助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并担任教员。同年12月离开韶山转往广州协助毛泽东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文稿,编辑《政治周刊》,并负责联络工作。
1927年2月,毛泽东前往武汉举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杨开慧随往武汉。之后,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考察,杨开慧把大量调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工整地抄写下来。3月,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湖南区委机关报《战士》上首次刊登,里面也凝聚了杨开慧的大量心血。
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酷的百色恐怖中,杨开慧按照党的安排,带着孩子回到长沙开展地下斗争。她把孩子托付给在板仓的保姆看管,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白天,她有时打扮成村姑,提个竹篮,往来于各地秘密联络点;晚上,她有时和贫苦农民促膝谈心,有时伏案学习或写信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边界的地下武装斗争,努力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被军阀密探发现,当晚凌晨,国民党乡长范庆煦带领80余名匪徒包围了她的家。杨开慧迅速把党的机密文件拿到厨房里烧掉,然后从容地走了出来。凶恶的敌人连8岁的岸英和保姆也不放过,连同开慧一起押送到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后又转移到长沙陆军监狱。面对穷凶极恶的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敌人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敌人无计可施,决定对她处以极刑。杨开慧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在阴暗的牢房里,她教岸英识字,嘱咐他长大要听爸爸的话,努力为党工作。对前来探望的亲友说:“死不足惜,只望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11月14日,长沙浏阳门外的刑场上,响起了嘶哑的枪声,年仅29岁的杨开慧离开了她最牵肠挂肚、最放心不下的孩子,离开了她日思夜想的毛泽东,离开了她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而英勇就义了。当地农民含着眼泪,冒着生命危险,连夜把烈士的遗体运回板仓,埋葬在青松环绕的棉花坡上。一个月后,噩耗传到瑞金,毛泽东极度悲伤,强抑内心悲痛,挥笔致函杨老夫人及杨开慧的亲属,沉痛地表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寄款为杨开慧修墓立碑。
解放后,毛泽东仍常怀念杨开慧。先后派岸英、岸青回板仓扫墓。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复柳直荀烈士遗孀李淑一的信中,写下了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对女子的称呼本应用“娇”字,当年推荐杨昌济去北京大学任教的章士钊先生曾请教毛泽东“骄杨”当作何解,毛泽东则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好一个“骄杨”,好一个“焉得不骄”!这既体现出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深深思念之情,也充分表达了他老人家对自己有这样一位好妻子、好战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骄杨,既是温婉的,又是不屈的。温婉,体现在她对毛泽东体贴入微,对孩子们关心备至,对长辈尊重孝顺,对同志温和谦让;不屈,表现在她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而大义凛然,从容不迫!
生命是短暂的,精神是永存的!杨开慧在她短暂的生命里书写的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必将永存于国人的心中,永远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党的理想而奋斗。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之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缅怀杨开慧烈士,就是要学习她为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真理而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学习她热爱祖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学习她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于担当,砥砺前行,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作出应有贡献。
新质进博 向绿而行——蒙牛再赴全球乳业合作论坛 引领乳业可持续增长
高空庆丰年|黑龙江分公司开展“云端赏秋·秋色满舱”特色航班活动
运鸿集团高管战略部署会暨2024年集团下半年战略规划会议圆满召开
托普云农IPO:董事长陈渝阳荣膺2023年度浙江数字乡村“十大先锋人物”